人无信不立。黄金失去能再得,名誉失去难挽回。但有些学者专家却把名誉当成资本了。城市空气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院长王炜教授则指出,城市污染的元凶是自行车。 这真是重磅消息。这样的结论和固有观点完全是相反的。长期以来都把机动车作为城市污染的主要来源。 汽车真的能被撇清吗?应没有这么简单。 逻辑思维方式有硬伤 东南大学王炜教授得出城市污染是自行车造成的。在多数人的惯性思维中会认为,骑自行车出行是一种绿色交通出行方式,它既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又有相当高的安全系数。 而教授的逻辑思维方式是这样推演的,自行车是一款绿色的交通工具,但骑自行车不是一款绿色交通方式。这样的逻辑思维显然是有争议的。 按照东南大学王炜教授的逻辑推演,可以得出一系列匪夷所思的结论。比如,强J罪的罪魁祸首不能再认为是流氓,而要归结在漂亮的女人身上;抢劫罪的元凶不能再认为是歹徒,祸患在于路人的钱包。 姑且不论东南大学王炜教授所做的研究过程,单纯从逻辑推演方式来看,也是站不住脚的。按照教授的推演方式会得出各种有违常识的结论。 与现实情况相差甚远 东南大学王炜教授在研究中指出,发达国家机动车在道路上的行驶速度保持在50至60公里每小时,这样的通行速度会让道路利用率很高;而我国城市道路的行驶速度通常只在20公里每小时左右,这样看来我国道路利用率只有发达国家的百分之30而已。 机动车以每小时20公里的时速上路,不但占用道路资源,而且自身耗能大、排放尾气多。这样的研究结论是客观的,是有一定研究价值的。对于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基于这样的研究,东南大学王炜教授认为,我国因为有过多的自行车在道路上行驶,会造成城市道路交通利用率不高,进而会导致机动车行驶缓慢,尾气排放量增加,城市污染加重。 诚然,自行车过多地占据道路,是会降低道路通行速度。 但目前大多数城市在道路设计时都专门规划设计了非机动车,自行车是在与机动车并行的两条道路内前行的, 对机动车通行影响微乎其微。 即便道路上发生堵车,也是机动车堵车,而非是自行车堵车。当然,也不排除不守交通规则的自行车主,胡乱地将自行车骑入机动车道。但这个不确定因素,应该是小概率事件,不应当作为普遍情况来考虑。 东南大学王炜教授的研究过程是客观的,但对于现实情况置若罔闻,直接空想着机动车、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格局,由此硬生生地让自行车背了城市空气污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