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信不立。黄金失去能再得,名誉失去难挽回。但有些学者专家却把名誉当成资本了。城市空气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院长王炜教授则指出,城市污染的元凶是自行车。这真是重磅消息。这样的结论和固有观点完全是相反的。长期以来都把机动车作为城市污染的主要来源。汽车真的能被撇清吗?应没有这么简单。 ![]() 逻辑思维方式有硬伤 东南大学王炜教授得出城市污染是自行车造成的。在多数人的惯性思维中会认为,骑自行车出行是一种绿色交通出行方式,它既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又有相当高的安全系数。 而教授的逻辑思维方式是这样推演的,自行车是一款绿色的交通工具,但骑自行车不是一款绿色交通方式。这样的逻辑思维显然是有争议的。 按照东南大学王炜教授的逻辑推演,可以得出一系列匪夷所思的结论。比如,强J罪的罪魁祸首不能再认为是流氓,而要归结在漂亮的女人身上;抢劫罪的元凶不能再认为是歹徒,祸患在于路人的钱包。 姑且不论东南大学王炜教授所做的研究过程,单纯从逻辑推演方式来看,也是站不住脚的。按照教授的推演方式会得出各种有违常识的结论。 ![]() 与现实情况相差甚远 东南大学王炜教授在研究中指出,发达国家机动车在道路上的行驶速度保持在50至60公里每小时,这样的通行速度会让道路利用率很高;而我国城市道路的行驶速度通常只在20公里每小时左右,这样看来我国道路利用率只有发达国家的百分之30而已。 机动车以每小时20公里的时速上路,不但占用道路资源,而且自身耗能大、排放尾气多。这样的研究结论是客观的,是有一定研究价值的。对于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基于这样的研究,东南大学王炜教授认为,我国因为有过多的自行车在道路上行驶,会造成城市道路交通利用率不高,进而会导致机动车行驶缓慢,尾气排放量增加,城市污染加重。 诚然,自行车过多地占据道路,是会降低道路通行速度。但目前大多数城市在道路设计时都专门规划设计了非机动车,自行车是在与机动车并行的两条道路内前行的,对机动车通行影响微乎其微。 即便道路上发生堵车,也是机动车堵车,而非是自行车堵车。当然,也不排除不守交通规则的自行车主,胡乱地将自行车骑入机动车道。但这个不确定因素,应该是小概率事件,不应当作为普遍情况来考虑。 东南大学王炜教授的研究过程是客观的,但对于现实情况置若罔闻,直接空想着机动车、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格局,由此硬生生地让自行车背了城市空气污染的"黑锅"。 ![]() 有违情理 东南大学王炜教授根本没意识到这样一个现实,中国有很大部分人群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三、四线城市中,绝大数的家庭的收入还停留在维持家庭基本开销上,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自行车还是最经济、实惠的交通出行方式。 罔顾这样的基本国情,而和发达国家对比,是不合情理的。发达国家一个家庭一年的收入可以考虑购置一辆汽车。而中国三、四线城市的普通家庭,也许五年或是十年的收入都买不起一辆机动车。 在这样的国情下,还指责自行车是空气污染的原罪,营造社会舆论,让大众放弃自行车出行,是没有道理的。 纵观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堵车问题,机动车行驶不畅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自行车占用道路资源,有些三、四线城市甚至将非机动车道取消,自行车只能和人行道抢占资源。堵车的元凶应是机动车的无序发展造成的。 ![]() 结论的背后 东南大学王炜教授抛出这样有违大众认知的观点,并不是无厘头的。据报道记载,王炜教授是在一次由某汽车品牌赞助的交流会上这样表述。王炜教授言之凿凿地指出,自行车对城市空气污染的"贡献度"比汽车更大! 据爆料,这是东南大学王炜教授2003年发布的研究成果。2005年时,媒体还发现了"新大陆",教授的研究赞助商居然是一家汽车厂。 看来教授的研究成果是深意无限的,并不是学术研究这么简单。作为一位学者,并不能说其逻辑思维是混乱的,或是遭遇了"知识翻车",而是逻辑推演被其他外来因素所裹挟。在逻辑推演过程中,并不是用脑在思考,而是用利益、"博眼球"等因素在思考。 ![]() 屁股决定脑袋。这是现代社会很常见的现象。还曾有专家学者指出,在经济领域这是司空见惯的事实。经济学家天然就是为利益集团代言的。事实上,不只经济学家,任何人都会把天平倾向于有利益的一方。 王炜教授得出如此结论,也不足为奇了,是现代社会的正常思维而已。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就会落入这样的怪圈:拿了赞助商的资金,就要帮出钱的"老大"说话,哪怕是有违良心的话,也要为人家说。 王炜教授把汽车撇清在空气污染之外,无非是借助了科研机构的威信干了充当利益集团"托"的事。浮躁的社会中,科研氛围也被污染了,科研项目经费不再是为了出成果、出真相,而是被人情关系、回扣红包等现实好处所围猎。 ![]() 在学术圈形成这样的潜规则后,专家、学者要是不懂规则,说真话、讲实话,那么科研经费就可能是一锤子买卖,以后再也不会得到豪气的赞助商的资助了。 这种风气继续形成下去,专家权威和江湖骗子只是称呼不同罢了。专家学者滥用学术权威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今天的大放厥词,以后终究要还的。失去了真理支撑的学者,久而久之和普通人"自由言论"也无差别了。 就城市空气污染这件事来说,机动车在路上行驶排放尾气,污染空气是不争的事实。教授的研究可以确定在一定速度内,污染影响最小而已。太多的机动车在路上行驶,既浪费能源,又占用道路资源。 如果对这部分人加以引导,让其以公共交通出行为主,才能减轻城市的污染,换回一片蓝天。这样简单的逻辑思维,正常人都理解、清楚,无须所谓的权威来解答。 ![]() 解决好城市空气污染问题,发展公共交通是正道。政府部门要担起责任,持续改善城市公共交通品质,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吸引力,让民众爱上公共交通出行方式。 生活在城市的人,都有责任为蓝天、白云贡献自己的力量。毕竟雾霾没有属性,开车的人、汽车的人、步行的人,都生活在同一片的空气下。多点公共交通出行,城市蓝才能早日实现。 |
临近大选,美国政府再次试图对中企动手。据彭博社报道,美国商务部正在考虑将与华为有关的几家中国芯片公司加入制裁名单。 商务部:将采取必要措施维护中国企业合法权益 在今天(21日)的商务部记者会上,新闻发言人何亚东明确回应指,如果美方动用国家力量,在持续打压华为基础上, 以所谓存在关联为由,对更多中国企业实施制裁,这将是典型的经济霸凌做法,违反国际经贸规则,损害国际经贸秩序,为国际经贸界所不齿。 中方敦促美方不要采取错误做法,并将视情采取必要措施,维护中国企业合法权益。 图为商务部记者会现场 彭博社称,此次面临制裁威胁的企业包括青岛思恩、昇维旭(SwaySure)和深圳市鹏新旭技术(PST)。美国还在考虑对中国领先的存储芯片制造商长鑫存储技术施加制裁,报道还称,这被看作是美国限制中国在人工智能和半导体领域发展野心的进一步动作。 直新闻记者梳理发现,深圳市鹏新旭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位于深圳市坪山区,隶属于深圳市重大产业投资集团。公司为全球客户提供晶圆制造代工服务,优先满足粤港澳大湾区系统及芯片设计公司不断增长的流片及产能需求。鹏新旭提供的晶圆制造代工服务,是半导体产业的一种商业模式,指接受其他半导体公司委托、专门从事晶圆成品的加工而制造集成电路,并不自行从事产品设计。 图为深圳市鹏新旭技术有限公司官网截图,该公司为全球客户提供晶圆制造代工服务 知情人士表示,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报告指出,大部分可能受影响的实体被认为是华为收购或在建设中的芯片生产设施。 不仅如此,美国政府正在向荷兰、德国、韩国和日本等盟国施压,要求它们进一步加大对中国获取半导体技术的限制。 深圳卫视直新闻记者田鑫在商务部记者会上提问 是否担心中国的半导体产能被替代?针对深圳卫视直新闻的相关提问,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回应表示, 美方对本土芯片产业提供巨额补贴和税收优惠,部分条款逼迫企业弃中就美,具有明显的歧视性,严重违背了市场规律和国际经贸规则,将对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造成扭曲。 直新闻梳理发现,2022年8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成法律的"芯片法案"预计将为美国芯片行业提供527亿美元的补助。"芯片法案"的首笔补助于去年12月宣布,额度为3500万美元,授予BAE系统公司用于生产战斗机芯片的工厂。今年1月初,美国政府又宣布第二笔补贴,向微芯科技提供1.62亿美元的...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