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信不立。黄金失去能再得,名誉失去难挽回。但有些学者专家却把名誉当成资本了。城市空气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院长王炜教授则指出,城市污染的元凶是自行车。这真是重磅消息。这样的结论和固有观点完全是相反的。长期以来都把机动车作为城市污染的主要来源。汽车真的能被撇清吗?应没有这么简单。 ![]() 逻辑思维方式有硬伤 东南大学王炜教授得出城市污染是自行车造成的。在多数人的惯性思维中会认为,骑自行车出行是一种绿色交通出行方式,它既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又有相当高的安全系数。 而教授的逻辑思维方式是这样推演的,自行车是一款绿色的交通工具,但骑自行车不是一款绿色交通方式。这样的逻辑思维显然是有争议的。 按照东南大学王炜教授的逻辑推演,可以得出一系列匪夷所思的结论。比如,强J罪的罪魁祸首不能再认为是流氓,而要归结在漂亮的女人身上;抢劫罪的元凶不能再认为是歹徒,祸患在于路人的钱包。 姑且不论东南大学王炜教授所做的研究过程,单纯从逻辑推演方式来看,也是站不住脚的。按照教授的推演方式会得出各种有违常识的结论。 ![]() 与现实情况相差甚远 东南大学王炜教授在研究中指出,发达国家机动车在道路上的行驶速度保持在50至60公里每小时,这样的通行速度会让道路利用率很高;而我国城市道路的行驶速度通常只在20公里每小时左右,这样看来我国道路利用率只有发达国家的百分之30而已。 机动车以每小时20公里的时速上路,不但占用道路资源,而且自身耗能大、排放尾气多。这样的研究结论是客观的,是有一定研究价值的。对于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基于这样的研究,东南大学王炜教授认为,我国因为有过多的自行车在道路上行驶,会造成城市道路交通利用率不高,进而会导致机动车行驶缓慢,尾气排放量增加,城市污染加重。 诚然,自行车过多地占据道路,是会降低道路通行速度。但目前大多数城市在道路设计时都专门规划设计了非机动车,自行车是在与机动车并行的两条道路内前行的,对机动车通行影响微乎其微。 即便道路上发生堵车,也是机动车堵车,而非是自行车堵车。当然,也不排除不守交通规则的自行车主,胡乱地将自行车骑入机动车道。但这个不确定因素,应该是小概率事件,不应当作为普遍情况来考虑。 东南大学王炜教授的研究过程是客观的,但对于现实情况置若罔闻,直接空想着机动车、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格局,由此硬生生地让自行车背了城市空气污染的"黑锅"。 ![]() 有违情理 东南大学王炜教授根本没意识到这样一个现实,中国有很大部分人群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三、四线城市中,绝大数的家庭的收入还停留在维持家庭基本开销上,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自行车还是最经济、实惠的交通出行方式。 罔顾这样的基本国情,而和发达国家对比,是不合情理的。发达国家一个家庭一年的收入可以考虑购置一辆汽车。而中国三、四线城市的普通家庭,也许五年或是十年的收入都买不起一辆机动车。 在这样的国情下,还指责自行车是空气污染的原罪,营造社会舆论,让大众放弃自行车出行,是没有道理的。 纵观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堵车问题,机动车行驶不畅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自行车占用道路资源,有些三、四线城市甚至将非机动车道取消,自行车只能和人行道抢占资源。堵车的元凶应是机动车的无序发展造成的。 ![]() 结论的背后 东南大学王炜教授抛出这样有违大众认知的观点,并不是无厘头的。据报道记载,王炜教授是在一次由某汽车品牌赞助的交流会上这样表述。王炜教授言之凿凿地指出,自行车对城市空气污染的"贡献度"比汽车更大! 据爆料,这是东南大学王炜教授2003年发布的研究成果。2005年时,媒体还发现了"新大陆",教授的研究赞助商居然是一家汽车厂。 看来教授的研究成果是深意无限的,并不是学术研究这么简单。作为一位学者,并不能说其逻辑思维是混乱的,或是遭遇了"知识翻车",而是逻辑推演被其他外来因素所裹挟。在逻辑推演过程中,并不是用脑在思考,而是用利益、"博眼球"等因素在思考。 ![]() 屁股决定脑袋。这是现代社会很常见的现象。还曾有专家学者指出,在经济领域这是司空见惯的事实。经济学家天然就是为利益集团代言的。事实上,不只经济学家,任何人都会把天平倾向于有利益的一方。 王炜教授得出如此结论,也不足为奇了,是现代社会的正常思维而已。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就会落入这样的怪圈:拿了赞助商的资金,就要帮出钱的"老大"说话,哪怕是有违良心的话,也要为人家说。 王炜教授把汽车撇清在空气污染之外,无非是借助了科研机构的威信干了充当利益集团"托"的事。浮躁的社会中,科研氛围也被污染了,科研项目经费不再是为了出成果、出真相,而是被人情关系、回扣红包等现实好处所围猎。 ![]() 在学术圈形成这样的潜规则后,专家、学者要是不懂规则,说真话、讲实话,那么科研经费就可能是一锤子买卖,以后再也不会得到豪气的赞助商的资助了。 这种风气继续形成下去,专家权威和江湖骗子只是称呼不同罢了。专家学者滥用学术权威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今天的大放厥词,以后终究要还的。失去了真理支撑的学者,久而久之和普通人"自由言论"也无差别了。 就城市空气污染这件事来说,机动车在路上行驶排放尾气,污染空气是不争的事实。教授的研究可以确定在一定速度内,污染影响最小而已。太多的机动车在路上行驶,既浪费能源,又占用道路资源。 如果对这部分人加以引导,让其以公共交通出行为主,才能减轻城市的污染,换回一片蓝天。这样简单的逻辑思维,正常人都理解、清楚,无须所谓的权威来解答。 ![]() 解决好城市空气污染问题,发展公共交通是正道。政府部门要担起责任,持续改善城市公共交通品质,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吸引力,让民众爱上公共交通出行方式。 生活在城市的人,都有责任为蓝天、白云贡献自己的力量。毕竟雾霾没有属性,开车的人、汽车的人、步行的人,都生活在同一片的空气下。多点公共交通出行,城市蓝才能早日实现。 |
财联社12月3日讯(编辑 史正丞) 美国当地时间周一,剩余任期不足2个月的拜登政府发布了最新的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措施。除了将136家中国实体列入所谓"实体清单",对24种半导体制造设备、3种软件工具和HBM芯片出口增加限制外,还悍然干涉中国与第三方国家的正常贸易。 这也是2022年10月和2023年10月后,美拜登政府第三次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实施大规模无理打压。 影响哪些方面? 根据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周一发布的文件, 136家中国实体被纳入所谓的"实体清单",涵盖中国半导体生产设备制造商、晶圆厂和投资机构。 名单显示,包括北方华创(Naura Technology Group)、拓荆科技(Piotech)、闻泰科技(Wingtech Technology)、华大九天(Beijing Huada Jiutian Technology)等一系列知名上市公司在列。 美国商务部也在名单中特意单开一段,重点强调华为的多家重要合作伙伴,包括长光集智光学、鹏新旭、新凯来、昇维旭、芯恩(青岛)集成电路有限公司等。 美国商务部在名单中重点强调华为的多家重要合作伙伴 在周一的文件中, 美国商务部引入了新的"长臂管辖"措施 ——FDPR(外国直接产品规则),无理限制第三方国家的公司向部分被列入"实体清单"的公司提供产品,只要产品中包含任何一个使用美国技术设计或制造的芯片。 值得一提的是,包括 荷兰、日本、意大利、法国等30多个国家获得了美国商务部的豁免 ,不受周一发布的新规影响。 30多个国家获得了美国商务部的豁免 美国商务部在周一的文件中还增加了 针对24项半导体制造设备的限制 ,涵盖部分刻蚀、沉积、光刻、离子注入、退火、量测、检查以及清洁工具。同时增加了对电子计算机辅助软件(ECAD)、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TCAD)软件等技术的限制,并对现有软件密钥控制的规则进行了解释。 最后,拜登政府增加了对华出口 先进高带宽内存(HBM)的新规则 ,涵盖美国公司和"长臂管辖"措施影响的外国生产商。与AI芯片一样,HBM芯片也存在一条出口性能条件——内存带宽密度低于3.3GB/s/mm^2可以申请许可证。业界对此的理解是一些"HBM2"及更先进的HBM芯片可能会受到限...
留言
張貼留言